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信息» 如何过好“双一流”关

如何过好“双一流”关

   谁会成为百年以后的世界一流大学?谁会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界的后起之秀?一份世界年轻大学排行榜也许不止告诉你上述问题的答案。它也会说明,在大学建设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的重要性。“大家关注不是因为你像牛津或哈佛,而是因为你既不是牛津也不是哈佛。你就是你,所以别人才崇拜你。” 

  年轻的明日之星

  提到世界顶尖大学,许多人会想起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些响亮的金字招牌。这些名校大多“道行高深”,有着数百年历史,常年盘踞在各大高校排行榜上并不奇怪。不过英国著名杂志《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的一份排名将这些老牌名校全部请出队列。“建校历史少于50 年的世界大学前100 排名”也被称作“世界年轻大学排名”,其含义不言而喻,排入其中的都是近50 年来出现的后起之秀。“它让人瞥见高等教育的未来,它所展示的不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高校,而是展现出拥有极大潜力的冉冉升起的新星。”《泰晤士报》如是描述这份不同寻常的榜单。

  榜单中排名第一的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成立于1969年, 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瑞士政府于1853年成立的一所学校。百年之后,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从洛桑大学分离出来,并于1978 年建设了自己的校园。该校最强大的学科是科学和工程。该校拥有自己的用于物理学教学的核反应堆。排名第二的是韩国浦项科技大学。1986年,已故的浦项制铁公司总裁朴泰俊以12亿美元的巨额捐赠创建了这所大学。该校效仿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注重科学和工程学的发展,所有高阶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都用英语教学。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年轻大学排行榜”主要考量五大指标:

  教学:占比30%,考察学习环境。

  研究:占比30%,考察研究数量、经费与声誉。

  引用:占比30%,考察研究影响力。

  国际前景:占比7.5%,考察学校对国际学生和教师的吸引力以及研究的国际化程度。

  产业收入:占比2.5%,考察创新能力。

  不同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或是《福布斯》的大学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年轻大学排行榜”不考虑入学要求、毕业率、SAT成绩、教授评分或校友收入,而是关注学术情况和全球声誉。“年轻大学排行榜”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另一份世界大学排名一样,采用了几乎相同的排名方法,只在权重方面做了细微调整,比如国际声誉的权重微有下调,因为这些大学历史较短,声名并不卓著。清单上的年轻高校中,有15所跻身《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负责大学排名的编辑菲尔•贝蒂表示,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名单颇受欢迎,因为入选的大学可能成为下一代哈佛或者麻省理工。他认为,这些年轻高校不像历史底蕴深厚的大学那样关注学术,将自己锁闭在象牙塔内,而是从帮助学生掌握工作中可用的实用性技能的角度出发。

  建自己的一流 走自己的路

  谁是世界一流大学?许多人心中会冒出那些为人熟知的名字。但说到世界一流大学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千个人心中或许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麦可思研究》采访了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他和我们谈了谈他心中的世界一流大学。

  麦可思研究:《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连续四年排出“世界年轻大学排名”,上榜的高校建校历史不足50年,其中就包括您所在的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您认为,它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程星:香港城市大学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但在90年代才正式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因此,很多来访者都对香港城市大学快速发展的原因感兴趣。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三点至为关键。

  第一点是大学制度。香港的大学,特别是香港城市大学,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快,得益于大学制度;更具体地说,是大学的人事制度。一所大学好与不好,说到底与什么样的人在那里工作有关。所以,一所大学如何吸引人才,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真正能成为一流的大学都具有健全的人事制度,这样大学才能唯才是用,不会有人才因为行政的限制而不被录用的情况发生。香港城市大学从二十年前开始成为研究型大学以后,每一个教授的职位都实行全球公开招聘。结果是我们的教授职位只有行业里最合适的人才能获得。二十多年下来,我们大学确实聚集了一批在各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人才。学校有一些大师级人物,比如数学界菲尔兹奖和沃尔夫数学奖得主,有国家自然科学奖及科技进步奖得主。特别是在工程方面,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会员就有二十多位。这些杰出的教授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科研成果及其影响是学校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跻身世界前列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二点是国际化的视野。因为我们是公立大学,香港政府只允许我们招收不超过20%的非本地本科生。这20%当中有一半名额给了内地,其余10%的名额我们可以到全世界去招生。我们的目的非常清楚,那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换句话说,学生在香港城市大学学习四年,与他们同学习、同住、同娱乐的不仅有香港本地同学,还有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内地同学和来自世界上至少三四十个国家的同学。未来当我们的毕业生走向职场,他们不会因为第一次跟外国人讲话、第一次跟外国人一起做项目或第一次碰到外国人不知道怎么打交道而感到困扰。

  为了增加学生的国际经验,我们还设定了另一个目标,就是让至少65%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有机会在海外的一所大学做交换生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这个要求很高。试想,一个学生要花四五个月的时间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不但要很快适应当地生活,还要坐进课堂,成功地取得学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交换还有一个好处,即我们每送出去一名学生,就会有一名外国学生来到香港城市大学,这样我们的校园就有更多的外国学生。他们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的学生,而且是短期的,但是和我们的学生一起住,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做项目,这种国际经验对于每一个香港城市大学的毕业生来说都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第三点是香港城市大学近年来非常用功地去做的一件事,即开设“重探索,求创新”的课程。这个课程的基本想法是什么?郭位校长明确指出,香港城市大学的定位不是面面俱到的综合型大学,而是一所专业大学。专业大学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基于这个理念,香港城市大学推出“重探索,求创新”课程,要求每一个本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必须做一件原创的事情。学生在吸收了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之后,必须融会贯通,独立思考,做一个独特的、别人没有做过的项目。这方面我们的学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创新成果。

  麦可思研究:有人认为,这份名单上的高校或许可以成为未来的哈佛或牛津大学,对此您怎么看?

  程星:哈佛大学头上有光环。当一个学校有了光环,别人就不太容易靠近去看。更重要的一点是,哈佛与牛津历史悠久,有许多积淀和传统。别人在仿效这些积淀和传统时把它们神化了。我觉得年轻的大学要仿效哈佛、牛津大学的话,会误入歧途。你怎么可能做牛津呢?牛津已有近1000年历史,你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1000年的积淀。所以这是一个误区。年轻的大学要成为一流大学,不一定要学牛津、哈佛,而是需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在全球化的今天,一所大学只要做出一点特别的事情就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大家关注不是因为你像牛津或哈佛,而是因为你既不是牛津也不是哈佛。你就是你,所以别人才崇拜你。

  麦可思研究:《大多数中国内地高校的历史不足50年,却无一出现在这份年轻大学排行榜上,您认为,在年轻高校中,中国内地高校与其他上榜的年轻大学的差距在何处?

  程星:我想内地和香港的情况还是不大一样吧。举一个例子,大家都招收外国学生,都希望国际化。但外国学生来了之后,他们和本地学生的接触在香港比较容易一些。我们在外国学生身上有很多投入,而且投入的目的也很清楚:我们吸引学生到香港求学是为我们自己的学生创造一个国际化的环境。假如你花了很大力气把外国学生招来,但让他们集中住在留学生楼里,那你的劲儿就白使了。政府要想清楚:当你投入资源的时候,你究竟得到什么。你想做的事情和你的制度是要配合的。

  麦可思研究:《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负责大学排名的编辑菲尔•贝蒂认为,上榜的年轻高校更强调对学生的应用性能力培养而不是只专注于科研。高校对学生“就业力”培养的重要性在何处?

  程星: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就是“employability”,即就业力,或可雇佣能力。香港城市大学最近在排行榜上名列全世界150所就业力最强的大学之中。我刚刚提到的“重探索,求创新”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举例来说,我们在2013年圣诞节期间组织了一个南极考察团。配合“重探索,求创新”课程,我们向全校学生征集研究计划。学生必须说明为什么想去南极考察,到南极想要做什么事情,等等。最后收到了300多份计划书,从中选出23名学生,来自文科、理科、工科还有艺术等领域。比如一个学艺术的学生和工科学生一起设计了一个项目,研究风的流动在南极没有障碍的情况下与在香港尖沙咀满是高楼的情况下有何不同。这个研究项目把艺术和科学结合了起来。在这里,学校所做的不是帮学生找工作,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探索与创新的能力。抓住这些机遇的学生就更有可能成为一流的、可雇佣的人才。所以,大学所做的一切就是提供一个条件或环境,让学生有国际化的经验,有一些创新的想法。这些都是今天的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技能。

  麦可思研究: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话题备受关注。在您心目中,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程星:我想绝大多数人想到一流大学,想的就是哈佛大学或者哥伦比亚大学。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真的不需要模仿这些顶尖大学,因为很多事情不具有可比性。而今天上榜的年轻大学几乎全是亚洲大学。韩国、香港、新加坡的大学都致力于创新,致力于走自己的路。今后哈佛也好,牛津也好,它们都需要和我们这些年轻大学在同一个平台上面竞争。当然它们还是有优势的,比如历史就是它们的优势。但如果它们不继续努力的话,有一天也可能会落后。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