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信息» 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

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

    2016年3月10日13:30,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就有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问题接收采访。整个采访涵盖了九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建设、校地合作、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双一流&双创、回归学术、大学精神、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两会提案。

  一、学科建设

  主持人:今年年初的时候天津大学光学中心开展了一次学科国际同行评价,这个在国内高校很少能听到有这样一个国际同行的评价,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地做一下介绍?

  李校长:国际同行评价应该说是在教育发展里面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办法,国内其他高校也做过。天津大学的化学工程本科教学接受过国际评估,我们的管理工程也接受过国际评估。但这一次的光学中心接受国际评估,是我们自己邀请的,就是为了看看我们光学学科离世界一流差距有多大,这是我们为了一流学科建设做的准备。

  国际顶级的光学领域的专家,包括来自高校的,来自研究单位的,来自国际光学杂志的这些顶级专家对我们光学学科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我想最终的结果对我们学科发展应该是有利的。

  主持人:我们其实知道像建筑、机械这些专业应该说是天津大学的强势、优势专业,但是现在我们说大学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专业之间的评价大家也在互相地追赶,我们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持这样的优势?

  李校长:对天津大学来说,我们是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一个综合型大学,目前我们传统优势学科,我们的化学工程、我们的建筑学、我们的光学工程、精密仪器等等,包括我们的管理工程都是在国内名列前茅的。我们现在讲的是世界一流学科,是要在世界上去竞争,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

  主持人:应该说这些优势学科的建设在天大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当中,他们会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或者说是表率的作用。

  李校长:我们希望更多的学科能够进入世界一流,整个学校整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些传统学科我们要巩固、要保持原来的优势,同时还要和世界最高水平来看齐。我们还要发展新兴学科,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比如说十八大国家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天津大学现在布局海洋学科,我们的海洋工程领域现在已经初步显示了天大的优势。

  二、校地合作

  主持人: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大学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因为我们看到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面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天津大学也与开封市政府进行合作,刚刚签了合作协议,应该说跟李克强总理提出来的这样一个创新机制不谋而合,我们怎么样去考虑校方和地方的合作?这种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李校长:天津大学非常重视把我们的知识、技术和人才跟国家、跟区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我们办学的一种社会责任。天津大学和很多省市、很多企业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比如说我们和全国十七个省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我们和全国100多个市一级的地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开封应该说是今年春节以后第一个和天津大学签全面合作协议的一个市级单位。

  主持人:所以我们有没有比如说计划,或者说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开封市政府展开全面合作之后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李校长:天津大学和地方的合作都要聚焦某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是地方特别需要的,也是天津大学有优势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和青岛市政府合作,建了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

  海洋工程是青岛市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天津大学的优势所在。这两年的建设,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效果就开始显现了。我们在山东的其他地方也建有研究院,我们在天津建了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天津大学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天津大学津南研究院,都是和地方的发展重点结合起来,和它的产业发展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天大的优势和地方的优势结合在一起,真正推动产学研合作,为国家的发展、为区域的发展做出学校应有的贡献。

  三、队伍建设

  主持人:我们看到在去年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当中有这样一个提法,就是“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您怎么样看待这样一种提法?天津大学在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方面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一些做法?

  李校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怎么来营造?学校要有非常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能够吸引最优秀的教师到天津大学来工作,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这个环境确实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努力在营造的。天津大学今年推动综合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就是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最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建设起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但这个路还是比较长的,比较艰巨的。

  四、国际合作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天津大学在通往国际化的进程当中也经常同国际大学进行交流合作的项目,我们也担心这样一些交流当中会不会出现形式化,或者水土不服的情况。前些天是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进行了一次,因为他们代表团访问天津大学,在这样的一次访问当中我们进行了哪些国际化的项目呢?

  李校长:天津大学和世界上一百多个著名大学有合作关系,其中有些是一般的合作,我们会寻找或者说我们已经确定了十几个跟天津大学能够深度合作,能够战略合作的,我们叫做战略性合作伙伴。墨尔本是天津市的一个友好城市,这一次RMIT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这个学校跟着代表团到天津来,跟天津大学签了一个合作协议。

  我们想先是从两个项目、两个领域,我们成立两个虚拟研究中心,一个是3D打印,一个是内燃机节能减排,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如果做得好,将来进一步扩大两个学校的合作。所以合作需要有一个互相之间的适应,合作是双方的事情。能够找到合作的感觉,对双方都有利,尤其通过这种合作,能够解决一些共同面临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让我们的教师在一起工作,能够带动更多的学生双方交流,这是我们一贯的鼓励的态度。

  主持人:刚刚李校长您跟我们讲天津大学跟一百多所国际上的高校进行过这样的一些国际合作,刚刚我们也在说我们担心在国际交流的过程当中会不会出现一些形式化?或者是互相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呢?

  李校长:我讲合作是双方的事,所以这个合作过程需要双方来探讨。有的可能签了一个协议确实没做什么事,有的可能签了一个协议就交流了一些学生,但是我说我们要有些学校是真正的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全方位地合作,这方面需要双方来探索。但有时候形式也是必要的。

  五、双一流&双创

  主持人:我们现在经常提双一流和双创,双一流就是创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创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如何把双一流和双创结合在一起?天津大学有没有很好的做法。

  李校长:我先说说双一流。这次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程。实际上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出来了,这一次可以说是正式启动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列入了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就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支持一批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当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是那么容易,应该说我们是有基础的,差距也是很大的,进步也是很快的,我还是有信心的,这是第一。

  第二个方面,中国有一批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这本身应该是我们两个一百年目标,或者说中国梦目标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中国现在经济总量是全世界第二,我们都讲我们现在是一个大国,不是一个强国。我们提出来要建海洋强国、要建制造业强国。要建强国,如果没有一批大学在世界一流,甚至在世界一流的前列,中国不可能叫做世界强国。要建成世界强国,必须有一批大学进入世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现在提出这个工程,恰逢其时、非常必要。

  主持人:我们刚刚说到的双创,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个双创的话,学生在里边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李校长:从去年开始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已在全国形成热潮,天津大学也是这样。双创对大学来说是营造一种氛围,就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给他灌输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的精神还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家的精神里边就是包含着创新和创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参加创新创业是一种尝试,是一种经历,可能有些学生会脱颖而出,真正创业成功,但是更重要的有了这个经历,培养了这种创新创业的精神,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天津大学有一系列的举措。天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总结就是16个字,叫做“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教法对所有高校培养学生都有的统一的要求。家国情怀是我们天津大学自己定义的,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的说法,根据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讲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至于全球视野,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在全球舞台上有竞争力,所以他必须有全球视野,这也是跟我们刚才讲的创新创业精神一致。我们的培养目标和鼓励创新创业这个精神是一致的。

  六、回归学术

  主持人:我看到您在第四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讲到,要让大学回归到它的学术性上面来,您觉得我们大学应该去培养什么样的大学人才呢?

  李校长: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组织,有人讲是一个学术的共同体。对于大学来说,我们自己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学术单位,你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要遵从科研规律,要遵从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的规律,这就是教育规律。所以要遵从这个规律来办好大学,这是最重要的。

  有人讲大学去行政化的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什么叫做去行政化?大学去行政化不是去掉大学的行政级别就叫去行政化。首先,大学本身不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行政单位,你对教授的管理、对学院的管理、对整个大学的管理要按刚才说的规律,科研规律、学术规律、人才培养、人才成长的规律来办事,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就是社会,包括政府要把大学看成是一个学术单位,而不能把大学看成是一个一般的参照公务员来管理的、参照政府部门来管理的一个事业单位。这是最重要的。

  七、大学精神

  主持人:那么您觉得如果我们说天津大学,你会把它培养成为或者说看成是什么样气质的世界一流型大学?

  李校长:对天津大学来说,我们总结天津大学的历史和传统,去年10月2号120年校庆,我们很好地回顾和总结了天津大学的历史和传统。我们有几件值得自豪的要继承和发扬的好的传统。第一个就是我们叫兴学强国的传统。天津大学(北洋大学)为什么会诞生?我们的前身北洋大学是怀揣强国梦诞生的。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全社会在讨论中国要自强,怎么自强?我们的创始人盛宣怀提出来,“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就是要办学堂,要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天津大学120年的历史,把为国家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一个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有“实事求是”的校训。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是1915年我们的老校长赵天麟总结北洋大学20年办学的历史和经验,提出把实事求是作为天津大学的校训。天津大学一直是遵从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治学,来管理学校,这一点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

  第三是我们的严谨治学。我们从北洋大学建校到现在120年的历史里边,严谨治学一直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气。这三条我觉得就是天津大学的精神。

  新校区

  主持人: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天津大学的新校区,叫北洋园新校区已经开始正式运营了,今年开学前期您去那里进行了视察,目前运行得怎么样?两个新旧校区之间将来会进行一个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呢?

  李校长:新校区建设是天津大学120历史里面的重要里程碑,我们办学空间问题得到了解决。要感谢教育部和天津市的支持,3750亩地是天津市无偿划拨的,在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中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天津大学新校区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建成了,我们去年9月份有两万名学生搬迁进入新校区,有12个学院搬迁进入新校区。北洋新校区成为天津大学一个重要的校区。新校区建成以后,我们在老校区还有一万个学生,还有将近十个学院。而新校区有十几个学院。两个校区的管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希望借助新校区建成,双校区运行,要改变我们的管理模式,为师生员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率的服务和管理,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正在努力做。

  八、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2015年您荣获了学生最喜欢的大学校长这样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应该说是显示了您在学生心目当中的一个喜爱的程度,我们也知道今年过年您也是跟留校的学生在一起度过了新春,在您心中学校和学生是怎样的位置?您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李校长:“学生喜爱的校长”活动是中国高教协会组织的,天大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学生愿意来做这个活动,我就积极配合吧,这个头衔不重要。获奖以后他们让我说几句话,我当时说了几句话,我说当一个校长压力是很大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愿意进一个最好的学校,遇到最好的老师,而校长的责任恰恰就是怎么能够找到最好的老师,办最好的大学,所以这是我觉得压力最大的地方。

  对天津大学来说,我们有一个理念全校都是接受的,包括我本人也努力带头去做、去落实,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当然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理念是提出来了,真正做的过程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一个真正的学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在最重要的位置,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全体学生的成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所以这是大学的中心任务,也是一个校长最最重要的任务。至于您刚才说到的每年的除夕,大年三十,我过去五年每年都是和留校的学生,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回去过年的学生,大年三十的晚饭我都是和学生一起包饺子。

  九、两会提案

  主持人:在今年两会当中,您自己有没有提出一些和教育相关的议案?

  李校长:我今年提了几个建议,第一个建议就是关于加快培养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支撑《中国制造2025》。这个建议我认为还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制造2025》进入了“十三五”规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中国要建设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对建设制造强国做了全面的规划。我想实施《中国制造2025》最重要的我们要培养高端的工程技术人才。关于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开始就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全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应该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天津已经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示范区,天津也提出来要培养百万技术工人,这些举措在全国各地,包括这一次总理报告里面也提到了。第二个层次总理报告里面讲到要推动一般本科院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这个实际上就是让高校的发展,一般的高校能够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觉得还缺一个环节,就是高端的工程技术人才,我们讲的工程师。因为《中国制造2025》需要有一批高级工程师,符合国际标准的,能够跟国际制造业去竞争的,带领《中国制造2025》,这批工程技术的高端人才。两会前我们“E9联盟”,九个以工科为特色的985高校,我们九个学校的校领导在一起研究,觉得我们E9联盟高校有责任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高端人才,我们今后至少为国家培养20万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这是我们的一个计划,所以我在这次会上提了一个建议。我另外还有两个建议,一个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去年10月1号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已经修改了正式公布了,但是怎么来落实这个法还是有些问题。春节以后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又提出了五条措施,最近又发了一个实施意见。怎么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我提了一些建议。

  还有一个建议也是涉及到人才培养,关于我们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围绕着这个战略的实施,要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培养,比如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个小语种语言是缺乏的,要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一带一路”国家的年轻人到中国的高校接受教育。另一方面要支持我们国内有条件的高校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跟语言相关的必要的专业,支撑“一带一路”战略。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