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信息» 华南农业大学:推进原始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服务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推进原始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服务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是国家在1978年确定的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2015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国大陆有58所大学入选全球顶尖学科前400名,华农作为广东省内3所入选的高校之一,农业与林业学科位列101-150名之间。近年来,学校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以服务农业和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为立足点,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主动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率先进入新常态的战略需求,强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通过实施五大重点学科群建设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原始创新成果。

  一、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提升原始创新引领能力

  围绕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高水平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网络体系,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瞄准国际创新趋势和特点,在植物新品种创制与优质丰产技术、畜禽高效健康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控、农产品及食品安全生产与控制、农业增长方式与转型发展、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等方面瞄准行业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力争取得原始创新和突破,为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持续有力的技术储备保障。

  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一是创新科技立项机制,建立“研究思路从产业中来,研究任务紧盯产业需求,研究成果能在产业中应用”的科技项目立项机制,强化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二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切实提高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分配,建立科研人员、团队、学院、学校四级联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三是创新科技任务协同机制,积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产业一线,与企业建立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体。四是创新科研评价机制,将针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的评价交由产业和市场,以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评价重点,创新科技同经济对接。通过以上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将学校优势科技资源整合到广东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强有力的技术创新链。

  三、强化科技产业服务,支撑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全面推进实施“433新型产业服务工程”,即一个教授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的“四个一工程”;进企业、进政府、进农业园区的教师“三进工程”和进村头、进田头、进户头的学生“三进工程”,建立以产业为纽带、多学科科技人才共同参与的产业服务体系,为广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以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建设一批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构建集科技成果中试示范、技术推广、成果辐射、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支撑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建设高校新型智库,为“三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充分发挥学校农林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和科技人才资源充足的优势,打造新型高校智库,对“四化同步”战略中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公共治理及农业应急、广东农产品供给安全及监督、广东农业文化遗产等重大社会问题和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广东省“三农”政策制定、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参考。

  五、全力打造五大优势特色学科群

  以“整体提升,高原见峰,交融支撑”的思路,实施高原学科见峰计划、优势学科增强计划、特色学科提升计划和支撑学科交融计划。着力打造作物、园艺和林学等植物类,畜牧兽医等动物类,植保、生态和食品安全,农林经济管理类及农业工程类学科群5个优势、特色的学科群。

  一是作物、园艺及林学等植物类学科群。围绕种业这一国家战略性的核心产业,针对我国及广东现代农林种业发展战略需求,致力于研发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植物品种与优质丰产技术。

  二是畜牧兽医等动物类学科群。围绕国家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需求,针对我国及广东省健康高效养殖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为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及保护人类健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植保、生态与食品安全学科群。针对广东农产品产地污染率高、农药残留普遍超标、化肥施用超量等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开展研究,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条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科群。围绕我国尤其是广东农业增长方式转型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针对“四化”进程中的农业增长方式转型、农产品有效供给、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重要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五是农业工程类学科群。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机装备水平提高的迫切需求,结合南方地貌与气候特征,开展南方主要农作物生产、智能装备与精准生产、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与综合利用等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为农业机械化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

  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华农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将进一步深度介入广东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驱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一是创新校企合作“温氏模式”。学校与温氏集团打造了享誉全国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促使温氏集团成为国内最大和深交所市值最大的畜牧企业。华农与广东温氏集团合作创建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华农与温氏集团、大华农生物科技公司等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不断创新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温氏模式”,这个模式可概括为“五个捆绑”。一是责任捆绑,实现风险共担;二是权力捆绑,实现校企共管;三是利益捆绑,实现利益共享;四是人才捆绑,实现人才共用;五是声誉捆绑,实现共荣共损。“温氏模式”已成为协同创新的典范。

  二是构建“政产学研资”合作新平台。通过构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平台,全面推进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目前华农已与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共建“华农(肇庆)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同时依托华农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珠海分院,并与茂名市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办法,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其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按学校5%、所在单位15%、成果完成人80%的比例进行分配;《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规定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入股转化的收益学校按总收益的80%或提取学校股权的80%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团队);《横向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负面清单,扩大了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管理的权限。《科学研究评价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针对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科学普及等不同类型科研载体,探索建立不同的评价机制;针对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政策咨询服务等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关于落实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

  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以人事制度的改革突破科技人员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在学校和企业间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对具有强烈创业愿望和一定创业基础的科技人员,可保留其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相关激励政策出台的半年后,学校已有一大批专利、新品种、动物疫苗等科技成果转让或许可给国内相关企业,并为学校产生了近5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华农作为全国重点农业大学,在国家和广东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肩负着为创新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历史重任。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路径;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任务,这为我校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华农将实现自身内涵式和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