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信息»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草根解读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草根解读

    (2016年4月25日)

  2016年4月22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出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正式开始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何时开始评估的各种揣摩已不复存在,迎来的是各高校认真研究琢磨评估的方式、方法和具体要求,进入忙碌的组织申报阶段。

  从学位中心发出的邀请函内容可以看到,本次评估在总体继承第三轮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有些新的变化。

  一、与第三轮评估的变化

  1.评估目的的变化。第三轮评估提出了“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服务社会”三个目的。第四轮评估增加了“服务国际”的目的。意在通过评估向国际宣传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成就,吸引高水平国际生源,强化中国学科评价理论和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2.参评范围的变化。第三轮评估要求拆分学科绑定参评。第四轮评估要求在同一门类中,具有“博士一级”、“博士二级”、“硕士一级”授权的学科绑定参评。加大了绑定参评的范围,一定程度上避免材料整合,有利于更全面的观测高校的学科发展状况。

  3.指标分类的变化。第三轮评估的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的原则。第四轮评估的指标设置在保持“质量、成效、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类”原则。其实第三轮评估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已经考虑了分类,对艺术创作,建筑设计,体育比赛、计算机、人文社科等方面分别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内容。第四轮评估是强化并细化了“分类”概念,将第三轮评估的一张表指标扩展成为九张表指标。分别针对人文(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社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门类)、理工门类(不含统计学学科)、农学门类、医学门类、管理学门类(含统计学学科)、艺术学门类、体育学学科、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学科)设计了9类指标体系。

  4.指标体系的变化。

  (1)从第三轮评估的二级指标体系变为三级指标体系。

  (2)加强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考量。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从第三轮的C类指标变为B类指标,且指标项有所增加。

  (3)师资队伍质量的评判从数牌牌向比结构比能力进行转变。不具体统计各类人才数,而以队伍结构和代表性人物进行代替。

  (4)淡化了生师比概念。“生师比”是第三轮评估中的一个指标项,但在第四轮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未出现。

  (5)加大了定性评价的成分。每类指标体系中采用定性评价或部分定性评价的指标项有6-8个,占指标体系总项数的50%左右。

  (6)增设了社会服务贡献指标。将第三次评估的“学科声誉”一级指标调整为“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5.结果发布的变化。第三轮评估提出了“精确计算、聚类统计”的原则,第四轮评估的统计发布原则为“精确计算、淡化名次、聚类统计、多维发布”。增加了“淡化名次、多维发布”两个原则。在第三轮评估中虽未将“淡化名次”以原则的方式提出,但在结果发布过程中确实只提评估结果,未用排名的提法,在方式上淡化了排名,只是由于公布的得分给予了社会二次排名的机会。所以第四轮评估“淡化名次、多维发布”的具体措施十分值得期待。

  二、九类学科指标汇总

  九类学科共使用了24项第三级指标,各类学科均使用到的第三级指标项共9项,分别为学位论文质量、授予学位数、优秀毕业生、学术论文质量、出版教材、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含人均)、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学科声誉。仅有个别类别学科使用的特色三级指标项有3项,分别为学生体育比赛获奖、创作表演水平(不含艺术学理论)、建筑设计获奖。

  指标项

  1人文

  2社科

  3理工

  4农学

  5医学

  6管理学

  7艺术学

  8体育学

  9建筑类

  指标使用数

  师资队伍质量

  20名骨干(青年≥6),第3第5类:25名骨干(青年≥10)

  9

  专任教师数

  设置上限

  9

  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

  

  

  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

  

  

  

  

  3

  课程教学质量

  教学奖励、精品课程

  9

  导师指导质量

  对在校生问卷调查

  9

  学生国际交流

  境外学习超过90天;来华学习超过90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9

  学位论文质量

  全国博士论文抽检情况

  9

  学生体育比赛获奖

  

  

  

  

  

  

  

  全国以上获奖

  

  1

  优秀在校生

  15名优秀在校学生在学成果

  

  15名

  8

  授予学位数

  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数,设置上限

  9

  优秀毕业生

  近4年就业情况;20名近15年硕士、博士毕业生

  9

  用人单位评价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网上问卷了解毕业生能力

  

  

  

  6

  学术论文质量

  分类制定期刊标准的论文数;20篇代表论文(1279类:国内≥8,每位老师≤5。1279类:34568类:国内≥5,每位老师≤5)

  9

  专利转化

  

  

  授权并转化或应用

  授权并转化或应用;新品种、新药

  

  

  

  

  

  2

  专利专著

  

  

  

  

  

  

  著、译著;设计学统计专利

  

  

  1

  专利转化与新药研制

  

  

  

  

  授权并转化或应用;获批新药

  

  

  

  

  1

  出版专著

  著、译著、编著

  著

  

  

  

  著

  

  

  著

  4

  出版教材

  “十二五”国家级规范教材

  9

  科研获奖

  省部级以上奖励(不同学科有不同奖励目录)

  9

  科研项目(含人均)

  国家级及指定类型项目;≤30项其它省部级或横向(3459类50项)

  9

  创作表演水平(不含艺术学理论)

  

  

  

  

  

  

  20项创作或表演

  

  

  1

  建筑设计获奖

  

  

  

  

  

  

  

  

  设计作品获国内外重要奖项

  1

  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

  社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贡献和典型案例

  9

  学科声誉

  同行或行业专家评价,部分类别参考国际认证信息

  9

  三级指标项数

  17

  17

  18

  18

  18

  17

  17

  15

  17

  

  三、从指标体系观测评估导向

  虽各指标项的权重尚未制定,但从指标项的内容可以观测本次学科评估的相关导向。

  1.重视水平淡化身份。不再将人才称号作为得分项,而是以代表性人物的水平,团队的水平,团队组成结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衡量学科队伍水平。

  2.重视质量淡化规模。在教师数量,学位授予数等方面均设置了数量上限。在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等方面均采用了代表作(代表人)方案,选取一定数量的优秀代表进行评比,追求高端质量,避免规模效应。

  3.加强中国特色的引导。对学术论文的期刊限定,界定了一批国内期刊,并在指标内容中要求一定数量的国内期刊论文作为代表作,引导学者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增强国内期刊的含金量和国际影响力。

  4.重视学科团队建设。在学术论文质量指标中,限定每位老师提供的代表作不超过5篇,意味着至少需要提供4位老师的代表作,避免学科团队一枝独秀的现象。

  5.注重成果应用。在专利指标中明确界定为转化或应用的专利,避免为专利而专利,促进专利的转化应用,促进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发展。

  6.强调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增加了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的指标,引导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7.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天职和第一要务,在学科评估中应该放到重要位置。指标体系中从培养条件,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等多个方面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判,设置了多项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指标,甚至设计有针对学生的问卷指标项,体现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

  四、组织主体与材料重点

  学科评估是对四年来学科建设水平,学校发展状况的一个检验,各高校都在认真筹划此项工作。本轮评估指标涉及范围较广,组织过程中除了学校负责学科评估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各学科重点介入外,或许负责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管理、负责创业就业、负责科研管理、负责人事管理等职能部门也应重点配合。

  组织工作的重点或许应在明确参评学科范围,界定人员和成果的学科界限,遴选优秀成果、优秀学生、优秀校友、重点项目、适合的用人单位等多个方面。

  具体操作细节相信各高校各有各招,必能各显神通,对过去4年的学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梳理总结,为自己交一份满意答卷。

  

  结语:评估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全国几百所高校的几千个学科。能制定出一套相对科学,导向清晰合理的评估方案实属不易,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点赞,为参与学科评估方案制定出谋划策的专家学者们点赞。

  复杂的体系,庞杂的系统之下难免有所瑕疵,对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方面略有不解和不同的观点,或许是草根的无知和多虑,待随着评估工作的进行慢慢学习、理解、消化吧。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