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信息» 张丽:浅谈ESI的利与弊

张丽:浅谈ESI的利与弊

  2017-02-19   张丽  

  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了“双一流”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以及管理方式,为“双一流”建设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对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甄别和评价,必将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无论是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还是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均需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所界定。

  ESI作为被大家熟知的一个科研产出评价方式,越来越多的得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教系统地认同。通过ESI可以从国际化的视角观测高校科研产出状况,因此,很多高校也以进入ESI前1%的学科领域数量作为评判学科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其必然也将成为评判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的标准之一。

  ESI作为一个科研产出评价工具,确实为高等教育的科研产出评价提供了一个量化评价的依据。然而,从ESI的数据基础和评定规则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学科评价与科研评价的难度,以及高校对在全球范围内量化对比的渴求,导致了社会各界对ESI产生了一定的误读与误解。那么,如何科学运用ESI?ESI有哪些优势和局限?以下是根据笔者对ESI的理解与分析,提出的个人见解,用以抛砖引玉。

  一、ESI的优势

  1、数据相对权威

  ESI(Essential Science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

  2、结论比较客观

  ESI作为基于文献计量的科研产出评价方式,对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SSCI库中近11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提供基于海量数据的多维度产出成果分析,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近11年的数据并不断更新,因此评价结果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和针对性。

  3、揭示研究前沿

  通过共引分析,ESI可以揭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帮助研究人员和团队寻找感兴趣研究领域、热点和前沿,发现该学科领域的高影响力机构、研究人员和论文等信息,从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除了科研评价之外,又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除此以外,ESI还具有覆盖面广、国际可比等优势,因此目前ESI已成为当今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成为了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

  二、ESI存在的问题

  1、学科领域间分布不平衡

  ESI以期刊类型作为分类依据,将所有论文归为22个学科领域。从各学科领域采用的期刊数量来看,差别巨大,分布并不均衡。社科总论共采用了1934种期刊,而空间科学仅有54种(多学科虽只有45种,但由于其特殊性,不作对比)。采用期刊的多少直接影响了文献数量和被引总量,也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精准程度。

  从进入全球前1%机构来看,临床医学共有3900所研究机构,空间科学仅有约150所研究机构(数据采集时间2016年11月)。意味着临床医学领域共有39万所研究机构参与排名,而参与空间科学领域排名的仅有1.5万所研究机构。

  

  

  

  2、学科领域分类不尽完善

  从ESI的22个学科领域的分类与组成看,ESI的学科领域分类不尽完善。

  (1)缺少对人文学科的领域划分,同时,对社会科学类学科领域也分类笼统,仅有社科总论和经济学与商业2个学科领域,因此在ESI对高校学科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时,对以人文学科见长的高校造成极大的不公,同时对社会科学的适用性也比较有限。

  (2)某些学科领域划分不科学,例生命科学类学科领域划分过细,包含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环境生态学4个学科领域,而工程学等学科领域划分又过于宽泛,一个工程学学科领域囊括了教育部一级学科目录中的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建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等数十个一级学科。具体学科领域分类情况如下:

  

  

  

  3、ESI只是某一方面的科研表现,以其作为学科发展水平的评价是对ESI的误读

  ESI的评价方式仅仅是基于SCIE和SSCI收录文献的单一科研成果,未涵盖专著、专利、研究报告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同时不涉及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其他方面,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的学科实力。

  从数据来源看,SCIE 和SSCI 虽然共计12000余种学术期刊,但ESI仍主要偏重于自然科学领域,这对于很多以人文社科见长以及工科高校来说,并不能反映其真正的科研实力。

  ESI存在语种的倾向性,难以客观反映非英语国家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

  三、思考

  1、对ESI的管理者来说

  在保障来源期刊质量的同时,应加大对目前采用期刊数量较低的学科领域的重视程度,增加其来源期刊数量;更加合理科学划分学科领域,建议适当增加社会科学学科领域。

  2、对高校来说

  充分利用好ESI的以下功能,1)聚焦高倍引论文、发现研究前沿,2)发布全球科研机构学科领域排名

  (1)高校应定期深入分析挖掘数据,找到学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面向研究前沿,在学校层面统筹布局,规划各学科的发展轨迹,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学科建设策略。

  (2)目前很多高校把进入ESI前1%学科领域数量用来衡量学校的学科发展水平,但事实上每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巨大,对采用期刊数量多,参与排名机构数量多的学科领域来说,结果更客观、更真实;对于采用期刊数量少,参与机构数量少的学科领域来说,增加了其排名的偶然性。因此切勿一味追求进入ESI前1%的学科领域数量,更应该关注所在学科领域的排名位次及进步幅度,以判断该学科领域在全球范围的表现及影响力,为学科布局和重点建设方向提供决策支持。

  (作者:张丽,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