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信息» 华中师范大学:紧盯学科建设培养特色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紧盯学科建设培养特色人才

紧盯学科建设培养特色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结果,华中师范大学新增5个国家重点学科,5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至此,华中师范大学共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1门课程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序列,位于全国重点大学前列,这是华中师范大学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结出的硕果。
  一、围绕学科建设引进优秀的人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一直按照“一流的文科、高水平的理科、有特色的工科”的思路布局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为了形成有特色的工科,学校大胆提出了“学科交叉”的思路,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范特色和文科优势,在继承传统学科优势同时,对相关学科方向进行集成和融合,有目的地引导部分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进行有机嫁接,利用IT技术,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学科的竞争力。
  2004年,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随后引进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张景中院士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景中院士的加盟有力带动了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的发展,2005年,以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条件为依托,学校整合汉语言文字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力量,成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2006年,中心组织申报的“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列入建设计划,实现了学校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在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方面,学校院系所等二级单位也是先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化学学院将农药学确定为学院优先发展的学科方向,根据农药学的学科发展趋势,先后从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引进7位学术带头人和14位博士后、博士,大大提高了农药学的学科队伍水平。2007年新增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学校农药学科在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组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二、营造宽松氛围用好现有的人
  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切实赋予院系办学自主权,明确院系的责、权、利,使院系的综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推进岗位聘任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学校按照“积极培养,有效使用,松紧适度,着眼长远”的原则,科学安排和调整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负担,增强教师的发展后劲,关注教师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倦怠。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和服务,“给天才留空间,给中才立规矩”,为高层次拔尖人才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尤其是从事理科实验研究的拔尖人才,给予他们充分的研究时间,鼓励他们在科学研究中自由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出重大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2005年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设岗,全国产生了13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校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受聘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首批“长江学者”。2006年,数学与统计学院朱长江教授获得200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恩科教授负责的团队又入选了教育部2006年度“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三、着眼长远发展培养未来的人
  近年来,学校统筹规划,狠抓落实,大力加强在岗教师培养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学校2006年出台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10名左右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能带领本学科达到国内外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对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研究的10个左右优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遴选支持30名左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着力培养200名左右青年教师,从而带动了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教研室为依托,组成帮扶小组,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人才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各种有效的培养举措,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各个学科的学术骨干,形成学科的后劲力量。比如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中青年为主力的研究团队已经成为学院中流砥柱。该院的中青年教师吴元芳等4人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历史文化学院近代史所,一支结构合理并具有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也初步建成。该所现有教师16人,有7人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人获得教育部重大项目,并有5人同时承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效。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