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做发展需要的学问

江苏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做发展需要的学问

  近两年来,江苏师范大学先后拿到“语言认知科学与文化艺术学科群、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和激光工程与技术”四项江苏省立项建设高校优势学科,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江苏师大向来默默耕耘,给人厚重、笃实的印象,如今却在学科建设的浪潮中异军突起,彰显出一所老实学校的强劲内力。
  学科建设更要社会效益好
  提及江苏师范大学,人们大多会想起廖序东、吴奔星等大批文学大家,以及他们所引领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确,这所从苏南北迁的学校,其吴风汉韵水乳交融是大多数人对其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学科建设将如何由“一枝独秀”发展为“百花齐放”,是摆在江苏师大面前的一道难题。
  “学科建设不仅要学术水平高,更要社会效益好,万万不能看似高,实则虚。”该校党委书记徐放鸣一语中的。因此,这所扎根苏北60载的学校将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更多的力量用于支持社会急需的学科建设。
  失语症是当前常见的语言障碍类疾病,为支持对于失语症的研究,江苏师大不仅引进大批科研人才,更掷下1700多万元为神经语言学实验室增添一套3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这一高精尖仪器对于省属高校而言,就像是核武器,极大提高了整个实验室的硬件水准,也大大激起了教师们的科研干劲儿。一个个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的完成,使得以“神经语言学”研究为代表的语言认知科学与文化艺术学科群成为江苏师大学科建设的新生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江苏师大拥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4个省优势学科为高峰学科、9个省重点学科为高原学科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学科框架初步形成。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习惯了“一流人才飘洋过海,二流人才北京上海”的思维,很少有人会把这所地处苏北,向来给人以厚重笃实、古朴守拙印象的大学和学术顶尖人才联系起来。然而,这里却聚集了4名院士、21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级人才等大批科研人才,为何他们抛下大城市,纷至沓来?答案,在一间漂亮宽敞的公寓里明朗起来。
  这是江苏师大专门为齐景山和陈晓芳夫妇准备的房子。103平方米、三室一厅,干净整洁,家电设施样样俱全。齐景山夫妇是江苏师大2011年引进的优秀博士,入校后,学校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他们的生活,齐景山连连感叹说:“我们拎着行李就过来了,没有一点儿后顾之忧,江苏师大给我们家一样的温暖,我们只有拼命奉献教育。”
  而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物质上的保障还另有深义,那就是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带头人唐定远教授告诉记者,当初来到江苏师大,就是看中了该校从重视人才中凸显出的生长潜力。唐定远和他所领军的“新型光学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在激光技术、光电功能材料、光学陶瓷功能材料等多个领域有着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并且在新型光学功能材料和器件方面具有极高的产业化水平。学校为了引进这个高水平团队,仅兴建高水平实验室、购买尖端设备就专项投入达6000万元。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从2012年起,江苏师大就把人才建设经费从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2600万元,并计划到2015年,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引进3位外国院士或诺贝尔奖获得者、3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100名优秀博士或博士后。
  学科建设要在服务地方行业中求发展
  大学要实干,要办学为“民”,这是江苏师范大学秉持了60年的办学理念。什么是实干?如何为民?该校校长任平坚定地说,学科建设要在服务地方行业中求发展,嵌入地方发展产业链,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徐州市睢宁县是全市的“困难户”,县城里的农民收入微薄。3年前,江苏师大将“蛹虫草”科研项目的成果带进了县城,以蚕蛹做成的冬虫夏草亩产可达20余斤,给县城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项目的带头人蒋继宏教授对成果的成功推广颇感欣慰:“我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但更是社会的一员,科研只有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才有价值。”
  学校成立了淮海发展研究院,提出了“立足苏北,面向淮海,服务江苏”的科研定位。多年来,针对淮海地区经济滞后发展的现状,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淮海发展研究院积极承担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和政策课题研究。如今该院已成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的承建单位,是苏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