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发展规划» 学校规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创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杆行动计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创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杆行动计划

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落实学校“12345”发展思路,切实履行“强农兴农”使命,现就创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杆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和“五个振兴”基本路径,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建设一流乡村振兴智库平台、强化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破解制约乡村发展瓶颈问题、加速成果转化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打造整县(乡、村)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等重点工作,全面增强学校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能力,打造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效能,为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提供支撑。

(二)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25年)

学校乡村振兴“智库”作用有效发挥,理论、规划与标准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多层次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一批制约区域乡村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得到有效破解;科技推广“西农模式”全面升级,支撑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成效突出;一批整县(乡、村)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初步建成。学校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效应初步显现。

2.中期目标(2030年)

学校乡村振兴“智库”影响力国内领先;制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得到实质性攻克;科技推广“西农模式”引领性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乡村振兴多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建成,培育的“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对乡村发展支撑作用突出;校地协同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建设模式和经验得到广泛认可并可复制。学校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基本建成。

3.远期目标(2034年)

学校乡村振兴“智库”的社会影响力、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对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撑引领能力、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对区域“三农”发展的服务能力,以及校地协同建立的整县(乡、村)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校创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杆的目标全面达成。

二、建设基础

(一)现有基础

1.科技成果丰硕。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科技成果基础。

2.推广体系健全。学校传承发扬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传统,经过20年系统探索形成的科技推广“西农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认可。以8个产业技术研究院、28个试验示范站、46个示范基地、100多个示范园为平台载体,构建形成的“以陕西为中心,立足西北、面向旱区、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及校—政—研—推—企多元协同机制,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推广平台体系基础。

3.人才团队有力。学校现有27个学院(部、所),多学科科教人员3000余人,近千名专家常年深入农业、农村一线,与地方近万名农业农村干部、科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组成团队,围绕区域“三农”发展需要,协同开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为区域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4.“智库”平台专业。学校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组建了100余名多学科专家参与的研究团队。组织3000余师生赴陕、甘、宁、青、新、蒙、藏七省区,开展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获得有效调查样本4.6万个,为西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累了详实的基础数据。并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乡村振兴监测标准体系研究、高层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整县(乡、村)域乡村振兴样板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积累了成功经验。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1)新时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校因国家战略而生、而为、而兴,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是必须担当的重大历史使命,也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新机遇。

(2)新时期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机遇。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要求,农业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创建助力乡村振兴标杆,已成为我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

(3)新时期服务“三农”发展需求的新机遇。我校科技推广“西农模式”经过20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服务区域“三农”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面对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地方政府迫切希望获得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进一步与我校深化合作,这为科技推广“西农模式”升级发展和创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杆提供了新机遇。

2.面临的挑战

(1)西部地区政府投入保障能力不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有效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从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西部地区普遍存在乡村发展基础薄弱、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等问题,面临资源投入不足的挑战。

(2)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可借鉴经验较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工程。创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标杆,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

(3)校地多元协同精准发力机制不全。创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任务,校内需要从组织体系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考核评价等出台配套政策保障工作长期坚持。校外需要进一步深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的协同合作,探索构建校地多元协同精准发力机制,全方位开展共建、共创、共享。

三、 建设内容

紧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和“五个振兴”基本路径,以创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杆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科技、人才、平台、机制优势,统筹校内外资源力量,着力组织实施好乡村振兴智库平台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乡村振兴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体系建设五大重点工程项目。

(一)乡村振兴一流智库平台体系建设项目

1.做实做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将学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按实体化研究机构建设,统筹西部发展研究院、六次产业研究院、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资源力量,做强乡村振兴研究院下设的13个研究中心。构建“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创立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增强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努力将学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乡村振兴专业“智库”和人才培育策源地。

2.加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发挥学校区域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持续对西部不同生态类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的乡村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深入调查,摸清底数,总结凝练乡村主要类型与特征,梳理研究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按照问题导向、规划先行的原则,开展规划设计和发展研究,为不同类型和特征的乡村制定出振兴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为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指导。

3.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规划,以及“二十字”总要求和“五个振兴”基本路径,研究构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绩效监测指标体系,通过对示范县(乡、村)的持续监测研究,为各级政府考核、评估不同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落实成效,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进度安排:

到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专兼结合多学科专家团队基本建成,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西部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工作全面展开,争取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乡村振兴决策咨询、规划编制任务10项以上,“智库”作用有效发挥。

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在西部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家乡村振兴咨政服务、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和规划编制等方面国内知名,承担相关项目任务30项以上,“智库”作用得到社会公认。

(二)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

1.完善提升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协同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和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链、农业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推进场站教学功能提升工程,重点建设10个左右国家级农林产教融合示范基地、50个高水平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提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的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2.创立“乡村振兴”专硕培养模式。紧盯知识体系构建、学科方向凝练、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建设等关键环节,加强“乡村学”交叉学科建设。构建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博士)培养为重点、产教融合的乡村振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组建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团”,强化实践锻炼,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加强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学校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等平台优势,深化校地协同合作,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培育体系,以培养高素质乡村本土人才为目标,实施“百千万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工程”,面向百县、千乡、万村遴选百名专家教授、选择百项农业特色产业、携手千名农技人员、千名致富带头人、指导和培育万名农业农村本土人才。

进度安排:

到2022年,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形成,“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500人,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培训全面开展,多层次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所培养人才在服务乡村发展中的领军效应初步显现。

到2025年,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建成,“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800人,“乡村振兴”专博培养取得新突破,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多层次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形成,年均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训达到10万人次以上,所培养人才在服务乡村发展中的领军效应全面显现。

(三)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项目

1.聚焦制约乡村发展瓶颈问题开展协同攻关。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针对制约区域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治理等瓶颈问题,协同构建科研创新平台,推动学科交叉,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2.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开展集成创新。以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为目标,发挥学校科技人才优势和“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创新联盟”作用,聚焦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绿色发展,重点在优质高产品种、轻简化种养技术、药肥水减控、病虫害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集成创新,建立从“土地”到“餐桌”全产业链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引领。

进度安排:

到2022年,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全面展开,在粮、果、畜、菜、林等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取得新进展,支撑3-4个产业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

到2025年,一批制约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在粮、果、畜、菜、林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支撑8-10个产业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

(四)乡村振兴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提升“西农模式”,增强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以提升我校乡村振兴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优化试验示范站(基地)功能定位和区域布局,重点建设10个左右具备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创新创业孵化“五位一体”功能的核心试验站,以及10个左右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研究院。按照“核心试验站(产业研究院)--区域示范站(园区)--技术推广站(示范园)”多层次布局,构建以陕西为中心,立足西北、面向旱区、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科技推广和乡村振兴服务综合平台体系,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融会贯通。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对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修订完善学校《横向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激励调动广大科教人员深入一线,以学校建在产业一线的试验示范站(产业研究院、示范基地)为策源地,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精准开展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形成可迅速转化应用的高质量科技成果。构建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多元联动、全产业链贯通的科技推广转化机制,在粮食、果树、经济林、畜牧、蔬菜等产业领域重点集成与推广转化100项全产业链配套技术成果,支撑引领农村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进度安排:

到2022年,建成5个具备 “五位一体”功能的核心试验站,以及5个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研究院。在粮、果、畜、菜、林等产业领域重点集成推广转化30项全产业链配套技术成果,为农村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到2025年,建成10个具备 “五位一体”功能的核心试验站,以及10个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研究院。在粮、果、畜、菜、林等产业领域重点集成与示范推广100项全产业链配套技术成果,支撑科技推广“西农模式”进一步升级,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五)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体系建设项目

1.着力打造多层次、高标准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发挥学校科技、人才及科技推广平台优势,广泛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乡村建设与治理先进理念,在西北地区选择具有典型生态代表性、产业代表性和地方政府积极性高的区域,深化校地协同合作,联合建立乡村振兴县级综合试验区3个、乡镇级示范样板10个、村级示范样板30个。

2.建立多元协同机制,扎实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深化与信息化领军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以示范县(乡、村)为先导,建立集专家在线服务、“三农”政策咨询、科技成果推介、市场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网上试验站”、“乡村振兴信息服务站”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中的全面应用,为智慧乡村建设提供实时、快捷、精准的信息服务。

进度安排:

到2022年,整县(乡、村)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建设有序推进,初步建成1个整县域、2-3个整镇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以及6-8个产业兴旺为引领的村级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到2025年,整县(乡、村)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建设全面推进,初步建成3个整县域、10个整镇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以及30个产业兴旺为引领的村级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四、预期成效

到2025年,学校乡村振兴“智库”作用有效发挥,理论、规划与标准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产教融合的多层次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一批制约区域乡村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得到有效破解;科技推广“西农模式”全面升级,支撑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成效突出;校地协同建立的整县(乡、村)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效应初步显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分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校内资源力量,为深入持续开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大经费筹措

统筹学校科研、推广、教学等相关经费,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多渠道争取国家部委、省上厅局项目及各类社会资金支持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深化校地协同合作,引导地方财政、农业、科技等专项资金支持每年不少于1亿元,确保本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优化考核评价

创新科教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以质量为导向,按照产、学、研、用融会贯通的原则,科学设置科教人员绩效与聘期考核指标,激发多学科专家承担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制定学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与服务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从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科教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评价。

(四)加强总结宣传

在校内相关媒体开设专栏,以丰富多样的途径和形式跟踪报道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动态和取得的成绩,宣传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典型案例,激发全校师生积极投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伟大实践。

加强与中省主流媒体的联系沟通,通过组织策划专题报道、深度报道、典型报道、活动报道等,系统宣传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取得的重要经验和亮点,充分展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西农贡献”。

编撰发布乡村振兴相关发展研究报告,为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指导。举办乡村振兴论坛,通过主旨演讲、高峰对话、成果发布等活动,研讨交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新问题、新举措、新模式、新成果,唱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西农声音”。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