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发展规划» 学校规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助推“一带一路” 建设标杆行动计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助推“一带一路” 建设标杆行动计划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12345”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切实发挥学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的区位和科教优势,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农业教育科技协同发展,创新丰富对外交流内容,不断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服务“双一流”建设,特制定本计划。

一、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及学校“12345”发展思路,以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依托“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在农业教育、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紧密型、实质性合作,全面建成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使学校成为国际农业教育科技合作典范。

(二)阶段性目标

1.近期目标(2025年)

与沿线国家、科教机构和企业的农业教育科技合作模式不断完善,上合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具备良好的运行机制,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健全,各类农业教育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基本建好,跨区域、国际化的技术推广模式初步构建,经济社会效应开始展现,学校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初步建成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标杆。

2.中期目标(2030年)

与沿线国家、科教机构和企业的农业教育科技合作模式基本建成,上合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国家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交流、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全链条运作模式基本完善,学校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全面建成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标杆。

3.远期目标(2034年)

学校“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合作模式在国际农业教育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旱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学校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发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标杆的引领作用。

二、建设基础

(一)现有基础

1.区域优势

学校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杨凌,坐落于古丝绸之路上。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级自贸试验区(片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建立使杨凌成为国际贸易的物流集散地,在区校融合机制框架保障下,更具有紧密协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基础。

2.合作优势

学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林、水学科积累的科研成果、推广经验,对处于相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重要借鉴;围绕植物病理、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作物抗病育种与遗传改良、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家畜抗病生物工程育种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了一批“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留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知华友华”高层次农业人才520余名。在全面落实学校国际化战略的背景下,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上合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上合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联盟,获批的农业农村部“农业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基地”已成为“一带一路”教育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2013年,我国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倡议沿线国家加强农业合作战略对接,秉承“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为先导,打造优势技术、重点产品农业合作大通道,这对学校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2019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在陕西省设立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基地的建设为新阶段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展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这对学校深化与上合国家农业合作交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政策机遇。《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要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深化与重要国际组织合作,优化汉语国际传播,支持更多国家开展汉语教学。这些重大利好政策对加快学校“走出去作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挑战

(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同时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员互动交流几乎中断,严重阻碍了合作项目执行进度。

(2)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影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寻找可靠合作伙伴的难度较大。

三、建设内容

围绕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标杆的创建目标,充分发挥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等合作平台的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农业教育交流合作、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及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建设项目,引领“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教育科技合作。

(一)农业教育交流合作项目

1.加强沿线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依托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全面加强农业高等教育合作,加入上合组织大学,发挥我校牵头成立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联盟”作用,做好现代农业方向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各方利益的海外办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联合办学项目;优化学缘、生源结构,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规模;组织留学生感知中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培养高层次知华友华国际友人;完善与“一带一路”大学合作导师制,做好“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培养专项研究生招生及培养;依托农业农村部农业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及实训,打造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

2.加强政策研究和智库建设。依托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哈萨克斯坦国别研究中心等现有智库平台全面深入分析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农业发展潜力、农业合作需求等,定期召开“上合现代农业科技论坛”、发布智库报告,为开展农业合作提供方向、模式和路径;开展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产业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研究,构建合作交流与贸易往来的政策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体系,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3.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做实做强做好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持续推进联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文交流、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共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农业教育科技进步,为推动各国农业教育科技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进度安排:

到2022年,正式加入上合组织大学,上合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联盟实质性运行并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及“产学研用培养专项”研究生总数达200人。

到2025年,举办“一带一路”联合办学项目2-3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规模力争达到600人;累计培训各类人员500人次以上;发布智库报告、政策建议或著作10份以上,形成西农特色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力争获得留学生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二)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

1.建立综合性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按照“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模式,服务农业“走出去”战略,建设一批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产业带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

2.建立校、企联动的合作模式。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海外资源优势,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校企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3.推动先进农业技术规范和品种的应用推广。加快制定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的农业技术规范,积极参与品种审定,通过先进农业技术规范和品种的应用推广提升沿线国家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进度安排:

到2022年,完成5-6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任务,启动农业技术规范制定和品种审定申请工作。

到2025年,重点打造2-3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健全和创新发展“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模式,制定农业技术规范1-2项,审定品种1-2个。

(三)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项目

1.依托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全面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上合组织国家合作交流。联合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围绕各国农业发展需求,开展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技术集成示范模式与标准研究、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与成效评价研究,打造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培训平台。

2.依托上合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造科研共享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有关科教单位重点围绕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动物生物技术、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等学科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对接各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需求,联合开展区域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农业技术交流合作;建立科研仪器与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共同申请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3.助力上合组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的农业科技需求,收集数据信息,建设农业科技、品种资源数据库,技术、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与转让法律、政策支撑数据库及咨询机构数据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法律服务、技术服务等,推动国家间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跨国转化。

进度安排:

到2022年,建成1个上合国际联合实验室,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成员国之间科技成果转化联动机制,转化农业科技成果2-3项。

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级上合国际联合实验室,获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3项,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四)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打造项目

1.积极推进孔子学院(课堂)建设,在建好白俄罗斯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孔子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设孔子学院。

2.完善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中俄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家级平台和“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为基础和特色开展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经贸等交流与合作。

3.通过连续举办特色夏(冬)令营、教育成果展、国际艺术节、文化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西农特色中华农耕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

进度安排:

到2022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多种形式人文交流活动5次以上;承办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活动1-2次。

到2025年,在建设“一带一路”标杆过程中,学校不断扩大影响力,依托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通过扩大中外学生交流互访,传播中华农耕文化,形成西农特色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

四、预期成效

通过实施创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标杆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农业教育、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密切合作,推动区域间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通过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形成国际农业合作的西农科技示范推广模式,加快“走出去”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力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将学校打造成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国际农业教育科技合作典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创建“一带一路”标杆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学校“一带一路”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办公室以项目制形式管理各项工作,同时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3),负责各类项目的立项建议、立项评审、项目考核、评估验收等工作。

(二)完善配套措施

在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及陕西省的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予以运行保障;为丝路联盟设立合作经费,提高成员单位积极性;筹措资金按年度工作计划以项目制形式进行科学配置,确保资金使用成效。

(三)强化考核评估

完善师生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校内广大师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制定“一带一路”标杆行动计划的评价办法,完善统筹协调和监督机制,实行项目动态管理,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及时调整,确保项目执行效率。

(四)加强总结宣传

通过调研、召开专题会及各种类型的总结研讨会等形式,对标杆落实情况进行总结与宣传,对取得重要成效、突破的工作予以宣传表彰,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