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信息»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特点、趋势与发展路径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特点、趋势与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向世界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面向未来,在新的现代化征程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深入认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特征

从建党一百多年来党领导的农业农村发展实践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心系农民、依靠农民、造福农民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责任,始终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摆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始终不断实践探索一条自立自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系统梳理分析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功实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六个主要特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坚持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自立自强目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为根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前提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千方百计保护农民利益为中心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与共同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全面领导,坚持不懈实践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牢固可靠的基础。

准确把握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准确地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的系统性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一般出现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在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之后会向农村现代化拓展。当今世界农业强国的共性特征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化水平高、产业竞争力强、社会化服务链完备、农业保护政策完善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历史性巨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5亿吨以上,农业良种率达到96%以上,高标准农田占耕地的5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强化,农业农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对标国际发达水平尚有不少短板与差距。

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处在由农业现代化向农村现代化加速拓展的“交汇期”,发展驱动力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期”。

未来10年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未来农业将逐步从“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已经步入常态安全型,未来农产品发展将从“口粮农业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更加高级的大食物观方向转变;在我国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发展目标驱使下,常规集约化农业必将向“绿色低碳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现代化将在全面脱贫及全面小康的新起点上,跨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系统化、全覆盖式的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社会主义**制优势,不断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创新引领农业高水平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是创新第一动力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是农业现代化迈向高级化层次的必然选择。没有一流的农业科技,就不可能建成世界农业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科技投入强度长期偏低,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短板。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在国家农业农村工作中的战略地位,确立农业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强化政府支持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发挥新型**制优势,集中突破具有颠覆性、原创性的农业重大基础前沿理论,全力打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奋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构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长期稳定、高水平自主自给的科技支撑体系,只有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才能确保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这既是关键之举,也是决胜之要。

二是以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同时发力,关键要通过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政策创新、企业发展创新等一系列重大措施,逐步改变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低端化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现代创新型企业少、产业现代化组织管理效能不高等突出问题,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使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农业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是以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以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中,肩负着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耕地退化、生物灾害、水土资源约束、农业污染、食品安全等多重风险压力以及“双碳”目标压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但难度很大,任务艰巨。要把发展绿色农业放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优先地位,加大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农业科技战略布局要由集约高产农业主导型向低碳绿色农业主导型转变,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节水旱作农业、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肥料农药、保护性耕作制与休耕轮作制、循环农业与有机农业等农业绿色化科技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全力构建减碳、增汇、绿色、优质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以创新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实践中要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正确处理好五个重要关系:乡村产业振兴要处理好“强优”与“培新”的关系,首先着力于已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引入和培育适合当地的新产业新业态;乡村生态振兴的要把握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优先,因村制宜,量力而行,构建一个保护住绿水青山、留得住乡情、体验到乡土的健康优美的现代村落生态系统;乡村人才振兴的是要把握好“愿意去”和“留得住”的关系,要从制度上下功夫进行重大改革,既要推动人才愿意去乡村,更要注重人才留得住、用得上,强化乡村专业化人才培养和专门化培训力度;乡村文化振兴是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首先要保护好、发挥好优秀的乡村文化瑰宝,积极发展优质健康新型乡村文化载体,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组织振兴是要把握好“强基础”和“添活力”的关系。要首先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此同时要着力打造制度完善、充满活力、农民信任的乡村治理组织新体系。

   (内容来源:中国农大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高旺盛)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