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信息» 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战略制定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其科技实力的提高和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本文剖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建设跨学科创新团队;加强研究型大学与产业界的高新技术合作;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发展战略。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21世纪, 知识经济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力量,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 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重要基础条件。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肩负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重要使命, 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 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国内外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要进一步增强高校的科技发展能力,除了加大投入力度之外,科技发展战略制定的成功与否是一个关键因素,卡耐基梅隆大学“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使一所年轻的大学成为美国一流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深入分析科技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制订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战略,对于指导研究型大学科技工作的开展,促进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提高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实力,实现研究型大学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的现状
  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大学应起的作用作了富有远见的精辟论述。他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进而提出了“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目标。[1]之后,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研究型大学的建设。“985工程”所确立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重点建设的三十多所大学,均设有研究生院,整体办学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基本上是国内比较符合或接近研究型大学内涵的大学。“985工程”事实上已成为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器。
  自“985工程”宣告启动以来,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三十多所重点建设的大学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据统计,2006年,我国高校国际科技论文为143725篇,占论文总量份额达83.7%。在发表的国际高影响论文方面,1997年至2006年发表的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的共有29篇,高校占16篇。[2]尽管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体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经连续空缺4年,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曾经连续6年无人问缘、无项目够格;我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三十分之一、韩国的四分之一;[3]截至2006年11月底,2006年度以高校教师为第一作者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为历年来最高,也只有13篇。[4]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资金投入不足,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政府资金对研究型大学科研活动的强有力支持,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R&D经费总投入为934亿美元,投入大学的R&D经费高达336亿美元,占35.9%。[5]在英国,尽管大学的R&D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的渠道,但英国政府一直是投资主体,占总量的60%以上。[6]我国政府对大学的R&D经费投入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较低。2004年,我国政府R&D经费投入523.6亿元,投入大学108.8亿元,仅占20.8%。[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型大学现有的研究设备、实验室、图书馆和数据库等大多仅能满足学校一般教学与小规模科学研究的需要,从而造成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学校科技事业发展要求的现状。
  (二)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不利于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
  我国研究型大学一方面存在着科研资源短缺的状况,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科研资源未被很好地利用,形成很大浪费的现象。学校内部条块分割、各成一体。不同院(系)的图书资料互不开放,仪器设备重复购进,大型科研设备共享较差、利用率不高。各院(系)之间由于缺乏交流与合作,尽管每年申报了大量的国内外课题,但相似或相关的课题研究难以优化资源配置,造成力量分散,使中标率下降。即使项目各自申请下来,也因为经费分散,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这种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使研究型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发挥不出来,难以开展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多学科渗透的研究。
  (三)学校与产业界合作的层次不高
  目前在我国,与研究型大学开展合作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的比例并不高。研究型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常见的不是高新技术的合作,而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常规技术合作或者是为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低层次的合作。这与研究型大学目前所实行的科研考核和评价体系有直接的关系。即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片面地以论文的数量、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标准,迫使教师们为完成科研任务,大量地去承接相对较易获得和完成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从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招揽并完成大量的“短、平、快”性质的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中。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战略
  (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改善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条件,应采取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的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在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
  我国当前应以研究型大学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一批能够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战略科技领域的重大攻关活动和前沿基础研究、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中的国家实验室属于国家,应当致力于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国家各相关部委都要整合科研经费,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前沿基础研究项目投向国家实验室,使国家实验室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争取获得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另外,还应该支持研究型大学在部分优势基础学科或特色学科领域,建立全国性的科学数据中心,加强科学数据的采集;支持在研究型大学建立国家大型仪器中心,推动科学仪器的共享,以提供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
  (二)建设跨学科创新团队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许多科技成果,往往都是在跨学科的研究上取得的。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其获得者具有物理学科(曼斯菲尔德)和化学学科(劳特布尔)的研究背景,他们的研究与医学研究的交叉结合产生了对人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成果――核磁共振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中取得突破。
  为了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当前学校要消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搭建科技创新大平台;要克服学校现有的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充分实现人才、科研仪器设施以及图书资料等科研资源共享;积极探索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为依托,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组建一批跨学科、跨部门、跨校际的创新团队和创新集体。鼓励创新团队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同时加大对创新团队的重大特色项目的孕育和培植,力争取得重大的原始性创新成果。
  (三)加强研究型大学与产业界的高新技术合作
  我国研究型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接受大量的由企业委托的短平快性质的研究和转化项目,这使得我国研究型大学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从事一些低水平的技术开发活动,这种现状极不利于研究型大学的创建与发展。因为虽然对研究型大学而言,争取尽可能多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并维持研究成果总量的不断增长是必要的,但是从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来看,研究型大学从根本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特有的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定位和高要求上,其核心是对学术价值的强烈追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崇尚学术,并以学术为大学之本的基本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难免以功利的眼光,把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活动等同于招揽并完成大量低水平重复的科研项目上。这也造成了近年来,我国不少正在建设中的研究型大学尽管科研课题数量和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是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并未导致知识前沿的突破和知识总量的增加,这些大学的总体科研水平也并未赢得同行和世界的认可。
因此,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在与产业界合作时,要以优秀研究项目或课题为纽带进行合作,同时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采取与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和研究所等科研基地以及实行大学与工业联建项目等方式,在高新技术领域与产业界开展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使研究型大学在为产业界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的同时,也使自身的科研水平不断得以提高,而那些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科研任务应更多地由我国大量的地方院校承担。
  (四)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
  在研究型大学内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原创性成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弘扬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应积极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从事探索未知世界的科研活动,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科学发展史多次证明:自然科学中众多重大突破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诺贝尔奖获奖者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自由探索而获奖的。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家目标的应用基础研究,同样需要发挥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精神。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为各种创新思想、创新活动提供施展的舞台;迷信学术权威、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成为束缚我国研究型大学产生创新思想、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合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们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创新,敢于提出新的理论和假说,力图在学校内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通过学术争鸣,鼓励研究者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之间开展批评和讨论,从而激活人们的创新思维,产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五)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
  为了激励教师多出科研成果,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我国研究型大学应改进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要根据不同的科研性质、不同的研究领域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体系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首先应实行分类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表现的,各类科学论文数据库为基础研究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特别是论文的被引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行的关注程度。但同时也要纠正目前学校片面强调以论文发表情况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而考虑采用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和专家推荐制,以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以及在相应领域、学科内产生影响等实质性的价值标准作为重要指标,来评价基础研究成果;对高技术前沿研究成果的评价,要把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以及发明专利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其次是适当延长科研评价周期,改变科研评价工作中急功近利的倾向,使评价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国际上普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从提出创新思想到取得成果的平均周期为14年,而技术发明的成果周期平均为6年。[8]最后需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指标的关系,科研活动的核心在于创新,尤其在于真正的原始性创新。对科研活动评价考核不是简单规定论文、著作和课题的数量,而应当重在对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效果的评价考核,重视同行认可,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Z].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
  [2]纪秀君.科技论文快速增长 高校科研如何转化成创新实力[N].中国教育报.2007-11-27.
  [3]熊艳.徐冠华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提出新观点[J].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2(9).
  [4]陈宝泉,侯晓明.今日关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N].中国教育报,2006-12-27.
  [5]National Science Boar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6.volume 1.Arlington, V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2006.41.?
  [6]刘云,董建龙.英国科学与技术[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48.?
  [7]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6.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data2006/2006-1.htm.
  [8]基础研究的启示:长期积累和选题正确――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背后的故事[N]. 光明日报. 2003-03-08.
 

作者:殷朝晖 魏春桃 王碧云(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