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处 发展改革处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信息» 积极推进学科群建设 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学科群建设 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是我校的基本校策和龙头工程。为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不断开创学校学科建设新局面,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校领导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基于历史的积淀、现实的诉求与未来的期盼,做出加强我校学科群建设的英明决断,这一举措必将夯实发展的根基,拓展生存的空间,彰显自身的特色,为我校教育事业永葆青春注入不竭的动力。
  一、指导思想明确
  思想是旗帜,是方向,关系着学科群建设的全局。在契合时代特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起草工作组确立了“意见”的指导思想,主旨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和学校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彰显特色、综合集成、注重效益、开放高新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消解学科壁垒和体制障碍,促进学科的融通与整合,以学科群建设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再上新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原则清晰
  原则作为行动的规范,贯穿于学科群建设工作的始终。作为师范院校,我校结合地域文化,自身实际,确立了学科群建设的原则,使学科群建设工作不断走向标准化。
  1. 彰显特色。(1)打造特色优势学科群。重点学科是学校的品牌,要以重点学科建设或相近学科整合为基础,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新的优势学科群体。同时,要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促进特色学科或相近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协作,及时发现学科群的雏形,以此为基础组建新的优势学科群。(2)开发边缘学科。拓展高等教育领域学科建设视野,善于发现其他高校尚未建设完善或发展建设薄弱的学科,另辟蹊径,开发边缘学科。(3)拓展新兴学科。在保持和发展自身已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拓展并培育若干具有潜在实力的新兴学科,做到在学科发展水平上推陈出新、创出特色。
  2. 综合集成。学科群的配置应体现学科的交叉和整合,要以综合化引领学科建设的发展潮流,适应教育的综合化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构建学科群,实现学科内容的系统化和综合化,要在原有学科中增加技术及社会应用学科,编排成综合性学科群;另一方面,要打破原有学科界限,面向社会发展需要,以科研课题为导向,设置交叉学科群,积极构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型学科群。
  3. 注重效益。学科群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要使投入产出的效益符合学科建设的实际,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学科群的建设规模要适度。学科群是一个动态的集群,要根据科研需要或学科发展需要而建。另一方面,学科群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要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优化配置结构,扩大资源使用效益。
  4. 开放高新。学科群是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动态系统,既与外界有着紧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又与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密切相关、相互促进。一方面,要坚持学科群内部学科间的开放性,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开放与发展,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动对于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学科群的社会开放性,通过产学合作等途径,充分发挥学科群的多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教育合作和研究合作,并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要面向当代高新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加强学科群内重点学科的建设,并带动群内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一组学科的更新与发展。
  三、任务凸显
  “意见”在总结已有成绩,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提出了我校学科群建设的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要形成学校学科融通与整合的文化,建立学校学科融通与整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在学校现有十个学科群的基础上,通过学科群之间和各学科内部的融通和整合,实现学校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竞争力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使学校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要把加强学科群建设与学校“093计划”、“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精心规划,通过学科群建设,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新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
  四、学科群建设的途径与措施得当
  在明确了指导思想,确立了基本原则,明晰了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意见”明确了学科群建设的实践路径,提出了学科群建设的途径与措施,使“意见”更加深入、具体,更具操作性,为我校学科群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认清现状,明确目标,充分论证
  全面梳理学校十大学科群建设现状,明确学科群的特色和优势,准确把握学科群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地位,深入分析学科群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立学科群的主攻方向,针对目标进行细致规划、决策和论证。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科的发展趋势,选择与目标相符合的组织形式。对于涉及多学科的问题,要梳理出学科群的主线,明确中心任务,找准带头力量和突破口,在实践中促进学科群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适度打破现有学院局限,建立新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
  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视野,充分认识学科群建设对于推进我校建设综合性师范大学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学科群建设对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科研水平的重要支撑作用,充分认识学科群建设对于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办学竞争力再上新水平的重要推动作用。要在推动学校现有学科纵向深入发展的同时,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人才素质要求日益全面化的要求,积极建立健全以学科群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横向学科建设机制。要借鉴其他学校学科群建设的先进经验,根据我校学科群建设实际需要,适度打破以学科专业为核心的传统院系结构,建立学部、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等改革试点,树立学科群建设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科研改革。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保证学科群建设成效
  根据学科群建设要求,建立以学科群带头人为核心的管理机制,理顺工作关系,建立健全包括行政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以及科研经费分配、科研成果共享、科研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形成管理规范、分工负责、团结协作、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引入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尝试建立以学校为委托人、以学科群带头人为代理人、以学术委员会为监理人的监督考核机制,推动学科群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要从顶层加强对学科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在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向有利于学科群建设方向加大投入力度。
  (四)处理好学科群建设与学科建设以及学科群内各学科间的关系
  学科群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学科群建设规模,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组建学科群时,要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理顺学科之间的关系,确立重点学科的主导地位,合理有效地集合相关学科,形成核心学科、紧密学科和外围学科。在加大支持核心学科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对弱势学科的扶持,坚持集成互补,辐射带动,促进强弱平衡、并行发展。
  (五)学科群建设要上中下游综合发展
  学科群建设中,要着眼于提高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努力形成上、中、下游的综合协调发展机制。即,在特定学科群中,上游要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及技术基础研究;中游要有强有力的开发研究;下游要与科技产业接轨。通过上、中、下游的有效契合,实现学科群的梯队式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社会适应性,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科群的综合发展。
  (六)加强学术团队和学术平台建设,为学科群建设奠定基础
  建设好学科群,培养和造就一支由不同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是关键。要结合学校“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学科团队优化与整合,积极营造跨学科的知识转换氛围,鼓励以团队方式进行联合申报课题,协同开展研究攻关,共享创新知识和成果。一方面,要通过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人文关怀等,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形成和谐、宽容、开放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科团队的内部开放度;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访问、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形式,加强学术团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团队的外部开放度。
  要结合学校“093计划”,推进跨学科的学术平台建设。一方面,要打破学校现有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研究所等为部分学院所有和专用的格局,使其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科群建设要与学术平台建设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力争打造一批跨学科的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七)加大合作办学力度,为学科群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
  争取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联合办学,选择目前我校基础较弱、但又急需发展的学科与其它院校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实现互相承认学分、共同培养研究生及教师互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争取与更多的国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争取与国内外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及人才培训中心等联合机构,为学科群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
  (八)加强动态评价,加大奖励和扶持力度
  学校发展规划部门要继续加强学科群建设研究,使本意见更加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文件精神,研究谋划本单位的学科群建设具体方案。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具体学科群建设方案和实施成果进行动态评价,对在学科群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学术团队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
 
 
 
 
终审:姜转宏
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