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高教资讯

胡金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人才、关键靠教师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9-29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指示,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践中,紧抓人才和教师两个关键,拓展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新路径,在先试先行中探索新时代教育发展之路,为写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奋进之笔”提供南大智慧、贡献南大力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行动自觉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才和教师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为做好人才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1.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当今国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选才用才就是要把那些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发掘出来,把那些对党和国家忠诚、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使用起来。南京大学明确把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营造敬才重才的校园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集中资源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力度,促进更多更好的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持续高效地释放出发掘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发展人才事业的强大活力。
2.把握时代要求,做好教师队伍建设
要深入把握好老师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广大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
要深入把握好老师的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有机结合、相互融通。
要深入把握好老师的时代贡献。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导教师“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既美“师德”之道、又慎“师德”之行,做到“明大德,守初心”“明公德,顺民意”“严私德,讲良心”;既美“师能”之道、又慎“师能”之行,打牢基础、提升教学能力这个“生存”之需,抓住关键、提升科研能力这个“发展”之要,强化创新、提升转化能力这个“完善”之急;既美“师责”之道、又慎“师责”之行。持续努力让南大的办学实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大的“双一流”建设成效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引育一流人才,着力开发“第一资源”
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探索实践中,南京大学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始终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探索建立南大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深度发掘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发展人才事业。
1.找准定位,扬长补短,着力打造“南大特色”第一资源
坚持以领军人才引领青年人才多头并进,构建人才队伍的“蓄水池”。通过一系列扎实措施,南京大学师资队伍的创新力、驱动力与竞争力稳步提升,形成人才高原广袤、人才高峰林立,各支队伍多头并进、相互带动的崭新局面。
坚持以制度建设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好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围绕“着力做‘大’第一资源、着力盘‘活’第一资源、着力做‘强’第一资源”核心理念,南京大学不断优化完善“第一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建立“师德建设体系”“人才引育体系”“薪酬激励体系”,形成紧密融通、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覆盖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育、教育、支持、管理、考核、激励等各个维度,构建起引进培育国际一流人才资源的制度体系保障。
2.创新举措、多效合一,着力探索“南大风格”第一资源
优化人才引进体系。绿色通道“精准”引才,重点关注引进人才与学科发展契合程度,科学合理配置人力与物质资源。走出去“长臂”引才,广泛发动各学科带头人与院系领导班子,通过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举行招聘宣讲,有效延伸人才引进工作半径。请进来“零距离”引才,举办“青年学者前沿论坛”,邀请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来校参观交流,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多媒体“全时空”引才,充分发挥社交网络、自媒体平台实时互动和全覆盖优势,持续发布与推送人才引进信息和人才政策。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高水平的聘期目标任务为导向,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构成体系为杠杆的“登峰人才支持计划”激励培养体系;积极选拔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坚持“质量和贡献”导向,遵循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探索聘期目标考核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人才的学术成果与贡献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发展性建议,真正做到评价与激励相结合,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内在驱动力与核心竞争力。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重点打造“人事服务大厅”,建立包括入职、退休、博士后、外籍教师、人事档案、人事合同等各项管理服务子系统的综合人事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一体化高质量服务。探索建立宽带细分薪酬体系,将薪酬分配与岗位职责和实际贡献相结合,统筹各类人员收入分配水平,优劳优酬、绩效导向,增强收入分配的激励性和导向性。
3.鲜明目标,稳中求进,着力培育“南大领先”第一资源
着力实现第一资源质量领先。坚持以“头雁工程”为牵引,全面改革人才工作机制,让人才队伍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实施“擎天计划”,引进和培育有影响力的领军和顶尖人才100人以上。实施“腾飞计划”,启动准聘长聘体系建设,推进师资选拔聘用机制改革,引进青年高层次人才200人以上,有力保证高水平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实施“跨越计划”,建成40个以上的高水平研究合作团队,促进优秀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实施“毓秀计划”,成立毓秀博士后学院,集聚有志于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优秀博士后等研究人员200人以上,为准聘长聘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实现第一资源布局领先。以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契机,建立“党的领导+南大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模式”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规划布局新兴前沿学科方向,重点打造化生医药、材料能源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地球系统与环境、人文与社会五大学科群,创新管理体制,打破院系界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高端化+市场化+国际化”招聘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支1000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把苏州校区打造成为学校发展的增长极、体制创新的试验田、擎天人才的集聚地、国家战略的服务区、高端国际合作的桥头堡、政产学研交融的大平台、南大理想的新寄托。同时,建立快速响应、融合交叉的高等研究院,打造人才引进新模式与学科发展新载体,通过跨越学科、跨越领域、跨越院系,实现优质资源配置组合。
着力实现第一资源管理领先。全面推行准聘长聘制度,大刀阔斧地推行世界一流高校通行的聘用机制,注重激励考核,规范聘用管理,充分激发人才潜能,带动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启动“护航服务计划”,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手段,谋划人才引进、精准服务的方式,提升人才工作水平和效能。进一步规范外籍教师聘用管理机制,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使南大教师自觉守护大学精神家园、自觉坚守师者人格底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一支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师德优、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探索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新路径,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优质教师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要靠高质量教师队伍。南京大学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与地方政府共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成立“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实现各类各级教育要素的高质量流动、高质量整合、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提供一流人才支持。坚持“知行合一”观,以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一体化模式,体现知识学习的高贯通性,引导教师理论联系实践,既能对教育及相关学科有深入认知,又能将这种认知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形成教育反思、提升教育洞察、改进教育行为,成为“反思性教育行动者”。南京大学鼓励青年人才特别是优秀硕博士毕业生,加入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教育类博士名额,定向招收基础教育在职教师。联合地方招聘事业单位编制内定向委培教师。定期举办基础教育学科骨干师资培训班、高中学科竞赛辅导、教研员高级研修班,提升师资教育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坚持“卓越教师观”,通过“教育学科”与“学科教育”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师者之范、学者之范、德者之范的“大先生”。充分发挥南大学科门类齐、办学质量高、科研实力强的综合优势,建设陶行知教育研究院,结合南大多学科交融、课程体系丰富、学习内容选择面广等特点,以深厚的学问滋养教师、以崇高的精神涵育教师、以宏大的理想鼓舞教师,丰厚“典范之师”的成长沃土。成立“扬子江教育智库”,开展师范教育改革发展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等研究,着力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典型经验和品牌成果。依托学校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推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发挥校地联动优势,提供创新平台支持。坚持“三位一体”观,探索政府-大学-中学“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在组织架构、课程设置、师资聘任等方面进行变革探索,通过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模式,坚持“通过联合产生合力、通过组合优化功能”,构建教育、学科、学院、管理多方联动的运作机制,倾力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依托共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高起点优先发展教育、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高效率管理体制改革、高品质教学体系构建、高颜值校园文化提升、高水平大学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等六大示范区,通过政府、大学、中学一体化模式,共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各一所,学校教学工作纳入南京大学金陵教育集团管理,实现管理运行机制的高度关联,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
【作者胡金波:南京大学党委书记】